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徐辉祖听说了之后,连门都没出。
广西土司造反,那不是造反,那是造作,不,是作孽,作死。
徐辉祖不知道这两地的土司是不是白痴到家了,现在大明卫所的军官都愁着没军功可以赚,你们倒先一步送上门来了?
在家轮休的解缙听闻了,翻身就去睡觉了,多大点事,不值得去内阁值班,杨士奇一个人就足够了。
广西土司闹事,在朝廷看来就是个玩笑。
事实也是如此。
朱允炆接受了杨士奇、杨荣、铁铉等人的建议,命令在广西的张辅率领桂林三卫一万兵,兵进柳州府。命湖广宁远卫朱广、方政,联合梧州府卫所扑浔州。
广西土司作乱,事不大,却吸引了朱允炆的目光,也坚定了朱允炆改土归流的决心。
羁縻之策,在西南诸省可以用,但必须听命于朝廷。如果抗拒不从,旨意无法传达,那就不是什么羁縻州,而是割据了。
割据大明?
那只能是找死。
既然改土归流不能一口气推下去,那就先拿柳州、浔州开始吧。
朱允炆决定不破不立,哪里不老实,改哪里的土司,设置进去流官,步步蚕食……
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一届鳌山灯会
虽说广西两地土司造反影响了不少官员的休沐,好好的假期也被征用了去。但大明这个巨人,绝不会因为脚底下多了一颗石子而止步不前。
建文八年六月时,宣传司主事兼国子监司业胡濙上书,希望朝廷能在建文九年元宵节时举办大型灯会,与民同庆,展国之昌盛,收民心,增荣耀,养大明子民自豪、团结、一家之共识。
此上书得到国子监、礼部的支持,却在户部那里得到了反对。
理由很简单,朝廷举办大型灯会需要很多钱,这笔钱可不是几千两、几万两能办得下来的,少说也是十万两起步。
户部不愿意出这笔钱,认为华而不实,毫无意义,还容易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。
但最终,朱允炆批准了胡濙的奏疏。
在朱允炆看来,大明百姓的日子实在是有些枯燥,平日里娱乐活动就那么几样,看戏听书,斗物逛秦淮河,士人等还能吟诵下风花雪月,还创造不出几个有唐宋风采的大作。
忙碌一年又一年,元宵节热闹了几次,但总不够大气、不够气派,也不够吸引人。
胡濙有一点是说对了的,办一个灯会,确实有助于凝聚大明子民的共识,这个共识,就是天下一家,团结和平,生为大明子民应该自豪的共识。
后世的春晚节目,其意义还真不是几场歌舞,几个笑话,几个段子,笑呵笑呵了事,而是旨在打造一种文化符号,通过这种符号,连接无数人,形成一个团圆、团结的大集体,它凭借着文化符号,打造了普遍的文化共识、认识共识,这才是最宝贵的价值所在。
建文朝迎来第九个年头了,是时候考虑凝聚民心、提升民族自豪感了。眼下朝廷并不缺钱,后宫也不缺钱,不需要动用国库,后宫就完全承担了。
灯会筹备期超过半年,动用宫廷匠人与民间匠人五百余,终于准备妥当。就在众人翘首以盼的时候,广西土司闹了事,许多人都猜测朝廷会不会取消灯,毕竟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京师犹歌舞”这种事不太好看。
朱允炆并没有取消,反而是大张旗鼓,将京师大型灯会的消息早早挂在了建文报上,苏杭等地的商人、大户听闻之后,纷纷启程前往京师,参与第一次朝廷举办的大型灯会。
元宵赏灯,据说始于汉代祭祀太乙。
《史记》记载: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乙甘泉,以昏时夜祠,到明而终。
也就是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祭拜太乙,人们在祭拜之时,以“举明灯”来纪念太乙(商汤)当年自焚祭天为人们祈雨的行为,后来这种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节赏灯。
最初的元宵节,大致是一群人举着火把在田间游走,其意义就是以火来祈雨驱虫,祈求五谷丰登。元宵节的火,来源于太乙焚身祈雨之火,故此也有以避灾祈福、天官赐福的深意。
后来,元宵赏灯变得丰富多彩,也才有了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、星如雨”的绝美描述。
朱允炆并没有将灯会地点选在午门,而是选在了莫愁湖。
大周最强县令 玲珑 诡异世代 恋综全员读我心后,我成了万人迷 乡村小哥儿,异世穿梭 长城守望:我携武庙镇守龙夏 银枪照月万刃低 明末大军阀 被赶出娘家当天我和首富闪婚了 种田经商成富婆,将军邀我入爱河 执政废土从刷新金手指开始 短文大爆炸 梅花神算手 万象天工 偏执大佬揽腰娇宠 一统三国才发现是超神 一碗美人汤 全能大明星 八十天重写神话 这个反派对主角是真爱啊